产教融合办公室

产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产教资讯 >> 正文



共融共创筑生态 产教融合育人才——南方网专访广州华商学院校党委书记陈玉欢

2025年11月04日 10:58 

2025年11月1日,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主办的2025年广东省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比赛决赛在广州华商学院落幕。赛后,南方网、粤学习记者专访了本次活动承办方广州华商学院校党委书记陈玉欢。

记者:陈书记您好,首先想请您谈谈今年举办广东省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比赛的整体感受。

陈玉欢:这次比赛给我的第一感受是“风向标”意义极强。从第一届比赛的“创新产教融合”到今年聚焦“湾区新生态”,能清晰看到广东正以赛事为纽带,推动产教融合从“单点合作”向“系统协同”升级。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参赛案例覆盖智能制造、AI、跨境电商等大湾区重点产业,既有高校与龙头企业的深度绑定,也有港澳资源联动的创新实践,充分体现了“产业出题、院校答题”的鲜明导向。这种以赛促建的模式,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教育链与产业链咬合的关键节点,为应用型高校找准发力点提供了重要参照。


记者:本次比赛贵校收获不菲,能否具体分享下参赛情况和感受?

陈玉欢:本届赛事中,我校参赛规模实现显著突破,共有10支队伍成功晋级决赛,涵盖“文策融合”“中医护理”“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协同育人”等多个特色项目,其中金课程案例5项、金教师案例3项、金基地案例1项、金专业案例1项。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1项金奖、4项银奖、5项优胜奖的优异成绩收官,无论是参赛数量还是获奖质量相较去年都有明显提升。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是对我校深化校企合作成果的有力印证,更是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反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向的科学验证。通过赛事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产教融合并非简单的校企合作叠加,而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与协同发展。


记者:您如何理解“共融・共创・共未来——构建湾区产教融合新生态”这一主题?贵校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玉欢:这个主题精准把握了湾区发展的核心逻辑:“共融”是打破壁垒,让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共创”是协同发力,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中形成合力;“共未来”则是锚定湾区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人才。近年来,我校聚焦现代服务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与华为、百度、京东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新商科、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四新平台,11个产业学院,26个创新班、产业班;通过“引企入教”“项目共建”等举措,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材资源、共建实践平台、共组教学团队,切实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


记者:您认为本次比赛对广东学校和企业有何意义?

陈玉欢:本次大赛既为校企合作成果搭建了展示平台,也为产教融合实践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契机。对学校而言,这是“照镜子、找路子”的过程,比赛搭建了交流平台,学校能通过案例对比发现短板。对企业而言,意义更在于“选人才、找伙伴”。企业评委在评审中多次提到,通过案例能直观看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重要的是,比赛推动形成“广东模式”的示范效应,让产教融合从“政策要求”转变为“发展刚需”。


记者:请您谈谈广东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未来方向及贵校的发力点。

陈玉欢:目前,广东已走出特色路径——既有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成熟模式,又在AI、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探索创新。未来,广东产教融合应向“精准化、国际化、生态化”发展:对接智能制造、康养托育等产业需求精准育才,深化粤港澳三地资源联动,构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生态。同时,我们学校也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大湾区重点产业方向,推动高等教育应用型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构建集“人才培养、产研服务、成果孵化”于一体的多元化产教融合新生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教育力量。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姗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于艳彬

(转载自南方网·粤学习)

上一条:产教融合|焦方太副校长一行赴IGI上海基地调研交流洽谈 下一条:产教融合 | 会计学2025级智能管理会计产教班开班典礼圆满举行​

关闭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1号启智楼214室

电话:32283494

版权所有 广州华商学院产教融合办公室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