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部“双千计划”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战略部署。广州华商学院产教融合办公室副主任唐显锋带队赴苏州参加2025高校微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为广州华商学院微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学校将以“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能力本位”为导向,以微专业为突破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力学生实现“宽基础、强技能、多适应”的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型人才。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张振笋以《探微·微见·微变》为题,以丰富案例、详实数据,多维视角,展示高校微专业建设现状,阐述会议价值立场,表示希望借会议汇聚微专业创新力量,为推动微专业建设贡献鲜活案例。

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原处长缪国钧以《高校微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创新》为题,从“微”教育、“微”专业、“微”课程、“微”教学、“微”未来等方面,阐释对微专业建设的理解,认为:微专业不是微课程的集合,微专业建设需要建微课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金晓怡做专题报告:《基于产教融合的微专业建设实践》,通过“三协同”办学模式,构建了学科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微专业集群,例如“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设置,不仅突破了传统学科边界,还实现了校企双证联合培养。案例中提到的“人工智能”微专业与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多元路径。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技术为抓手的培养方式,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曹勇安校长以“红烧肉”类比学科与专业关系,创新性提出“四真三化”(FT)课程原理,阐明微专业作为职业资格导向的微型单元,需与主专业形成“安身立命+锦上添花”的互补生态。苏州工学院顾永安教授从“建、选、教、学、推”五位一体框架切入,提出需构建需求导向的教学团队与数智化教学体系,破解微专业建设碎片化、短效化难题。

苏州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教授做专题报告:《高校微专业建设:基本特征、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报告从微专业建设背景概念与基本特点、微专业建设的管理、微专业建设的问题与路径以及微专业建设的国内案例与国际经验等方面,分享如何推进微专业建设:构建“建、选、教、学、推”五位一体的建设运行方式、开展微专业设置的各方需求与学情调查研究分析、打造“双源双师双高双智”优质教学队伍、推进数智化、泛在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

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张晓军以《基于融合式教育超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题,追问未来人才核心素养,主张以专创融合重塑培养逻辑,强调个性化成长优于知识积累。

在圆桌论坛环节,安徽三联学院副校长蔡文芬、苏州远志科技创始人顾德仁等产教融合领域代表,围绕“微专业建设热现象与冷思考”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专家既肯定了微专业建设在回应产业变革、深化产教协同中的积极作用,也客观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重形式轻内涵”“重短期效益轻长效发展”等现实困境。苏州远志科技顾德仁董事长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需保持战略定力,以政策文本的精准解读为行动准绳,摒弃急功近利心态,沉心夯实育人根基。他提出“日拱一卒”的实践哲学,倡导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微专业建设,避免因追逐热点而陷入碎片化、功利化误区,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对微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医学院康复系主任孙强、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曾陈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周慧、上海杉达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马红丽、厦门工学院副教授陈珍姗、南宁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泉生、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刘玉萍等分别做各校微专业建设实践分享报告。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联盟张振笋秘书长发布《高校微专业建设苏州共识》,并做总结报告《见微知著·积微致远》,报告复盘会议主要内容,列举微专业建设误区,提出开展微专业建设系统化工程的三维突破,认为微专业填补传统教育和真实世界之间的鸿沟,重塑对有效学习的认知。
我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商科+技术+人文”交叉融合的微专业布局,重点围绕产业前沿领域,强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微课程+企业项目+产业认证”一体化培养模式。同时,注重微专业与主专业的衔接互补,完善学分互认与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构建“宽基础、强技能、多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生态,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